孩子对爸爸妈妈是依靠还是排斥,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,也就是说大家在对待和教育孩子的时候,是平静温和还是易怒急躁。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饰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,而大部分母亲却把教育孩子的期望寄托在了老师的身上。无论学校和老师多么的要紧,都没办法替代母亲,老师要管理几十个人组成的班级,对每个孩子的关注非常难达到细微的程度。所以,与其期望孩子遇见好的老师,还不如让自己成为不吼不叫的好母亲。一个好母亲可以胜过一个好老师,一个不吼不叫的母亲可能胜过10个好老师。孩子遇到哪种老师大家不可以做主,但大家可以成为何样好一个好妈妈,却是每个母亲都要学习的。
1、别把教育的责任都寄托在老师身上
孩子入学后,生活除去学校就是家庭。假如孩子在学校刚刚被老师批评了,回到家母亲也不安慰他,反而责怪他犯的错误,孩子心里会多难受!假如老师柔声细语地给他讲道理,而母亲却一直在家大吼大叫地斥责他,母亲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就会愈加低,孩子也会愈加叛逆。所以,孩子遇见哪种老师无关紧要,关键的是母亲必须要正确引导孩子。
2、用柔和的态度解决孩子在学校的坏“遭遇”
记者举例,张凯在学校和同学打架,被老师狠狠地训斥了一顿,张凯的心里非常难受。一回到家,母亲就发现他脸色不对,在母亲的询问下,孩子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说了出来。原来,他和同学闹着玩,不小心弄疼了同学,一来二去就“升级”为打架了。母亲听了张凯的描述之后,不急不慢地说:“母亲理解你的心情,将来和同学玩耍应该注意分寸,不要最后弄得大伙都不开心。下次注意就好了,别多想了,老师批评两句也是非常正常的。行了,洗洗手,吃点儿水果吧!”
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,被老师批评了,回到家最需要的是安慰。假如此时母亲还由于孩子做错了事,就大声斥责他,孩子会感到非常无助,会因不被理解而愈加难受。所以,大家必须要用柔和的态度帮孩子解决他在学校的“遭遇”。
3、大吼大叫只能让母亲没威信
一天放学回家,晓美兴高采烈地对母亲说:“母亲,学校今天组织募捐,昨天你不是给我10元钱嘛,我筹备把10元钱捐出去,”她的母亲听到这里,生气了:“你把10元钱都捐了?你把这个礼拜的零烧钱都捐了,那这个星期你就不可以再要零烧钱了!”晓美听到母亲如此说,感觉十分委屈,也大吼:“我是想捐10元,可是老师只让我捐2元,还告诉我2元钱也足够代表我的心意。”说完,孩子就跑走了。
晓美的老师当然是位好老师,从学生的家庭状况出发,作出正确引导。可母亲的教育方法和老师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这只能让孩子喜欢老师而离得远远的母亲。即便孩子捐了10元钱,假如母亲能慢慢地把“量力而行”的道理讲给他听,他不但能听懂道理,而且会敬仰你。假如母亲用吼叫的方法给他讲道理,他不但听不进来,还会由于你恶劣的态度而生气。教育孩子的目的没达到,还弄得两败俱伤。
所以,孩子对母亲是依靠还是排斥,完全取决于母亲对孩子的态度,大家是不是用不吼不叫的方法教育孩子。